陈俊宇
“有预约的游客请准备好身份证排队进入,没有预约的请原路返回。”游客一时兴起,冒着酷暑来到博物馆前,却因没有预约被告知“请原路返回”,更糟糕的是也不符合现场人工预约通道的标准,只得一筹莫展、满腹沮丧,悻悻而归。
正值暑假,热门博物馆“一票难求”引发了关于预约参观制的讨论。
博物馆预约难,与“博物馆热”现象持续升温是相伴相生的。“为一馆,奔赴一座城”,并非夸张之言,逛博物馆已成为不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。另外,一到假期,亲子游、研学游等路线安排都少不了博物馆。百姓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,在当下“博物馆热”找到了最好注脚。
预约难不是新问题,既然引发讨论、应当关注,那就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应对举措。近期,国家文物局专门印发了《关于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》。《通知》要求,提升开放服务水平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,科学评估场馆承载能力,结合实际实施预约参观机制,禁止搞“一刀切”。
科学评估、结合实际,杜绝“一刀切”,这是值得点赞的务实举措。此举意味着是否取消预约制应更为科学化、更为人性化,当取消预约则取消,但需要确保安全并具备错峰、分流条件;有必要保留则需要给出更多选项,比如综合考量现场排队是否可行,还应简化预约流程、增强服务意识等。
办法总比问题多。推出夜游服务,“用时间换空间”就是策略之一。比如,上海的“金字塔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”每天增设夜场,延长开放时间至21时;湖南博物院将整个暑期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20时30分,同时每日增加5000名预约名额。
还有人提出,可以尝试“提前预约+现场排队”的做法,且如今科技发布,可随时且精准检测参观人数,实时公布馆内人员数量和馆外排队等待进馆的人数,给排队观众一个预期能进馆的时间,让观众自行判断是否要排队。这样的“双轨制”可以先行试点、逐步完善。毕竟有选择,就是对乘兴而来者的极大尊重。
公众走进博物馆的热忱之心,需要政府部门和博物馆制定多举措给予呵护。
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,较上一年增加213家,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。即便如此,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情况是,全国7000余家博物馆中,除了一些大型的、头部的博物馆“一票难求”,大量中小博物馆并不拥挤。
所以,当我们讨论博物院预约难如何破解时,本质上是在探索博物馆的“蛋糕”一直在做大的同时,如何更为均衡的问题。
视野再次回到《通知》,关于“增强优质文化供给”举措就明确提出,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、省级大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通过联展、巡展、借展等方式推动一批精品展览到中小博物馆展出,为公众提供更多选择。要大力发展云展览、云直播、云教育等,拓展传播形式,打造群众身边的博物馆。
从供给侧发力,是清晰且科学的解决方向,更是治本之策。没有一蹴而就,更没有一劳永逸,“博物馆热”带来的预约难等问题是发展中的甜蜜烦恼,那就在发展中解决。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